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戰艦薩摩 (9)

上一篇 戰艦薩摩 (8)<>下一篇 戰艦薩摩 (10)

艦歷

1943年11月

1943年11月19日,美國中部太平洋艦隊(第五艦隊)司令史普魯恩斯中將率領的第58任務部隊出現在吉爾伯特海域。在決戰場出現了敵機動部隊的身影,連合艦隊遂發動了Z作戰中的丙作戰,再次尋求與敵主力艦隊決戰。

然而這時土魯克的空母已經沒有航空隊;戰艦則缺乏燃料;重巡群因為損傷已經返回內地。而與愛宕高雄等重巡一同受損的薩摩,為了修理也離開了土魯克;跟重巡不同的是應急修理後薩摩自忖沒有大礙,特地卸載重油給長門等艦之後航向了新加坡以補滿燃油,並嘗試在新加坡修理。各主力部隊都不在手上,連合艦隊的水上兵力僅能派出水雷戰隊了。

航空兵力方面日軍在吉爾伯特.馬紹爾基地有5個航空隊配置共144機,數量不可謂不多。但另一方美軍的史普魯恩斯艦隊的航空兵力有正規空母6隻,輕空母5隻,合計660機的壓倒性數量;除此之外還有5隻護衛空母伴隨。

在美軍展開空襲後,各基地航空隊便接連壞滅。

地面戰方面美軍主要攻擊塔拉瓦環礁、馬金環礁,航空攻擊之外還以戰艦施以岸轟,對塔拉瓦投射了3千枚砲彈。21日美軍開始登陸塔拉瓦結果日軍守備隊猛烈的反擊卻令美軍登陸部隊陷入意外的苦戰。美軍血戰3天結束戰役,殲敵4000餘人。其中在塔拉瓦傷亡3000餘人殲敵3000餘人,代價慘重。

史普魯恩斯中將事後總結了原因:海軍砲擊時間太短而對敵工事破壞不夠,兩棲登陸車輛LVT太少且效果欠佳,通信裝備質量低劣,再加上沒有翼和海潮的影響。這次的經驗讓之後美軍兩棲作戰的理論與戰術得到重大發展。

連合艦隊雖派出輕巡那珂等艦率輸送部隊欲增援島上,26日增援部隊集結時吉爾伯特的地上戰已經結束了。

在海上日軍則以潛艦展開了漸減要擊作戰。其中伊175號於11月25日,擊沉了護衛空母1艘,取得了戰果。

然而這時的美軍艦隊已經依照對戰德國U艇的經驗建立了反潛的對策。美軍以兩架航空機為一組反潛,哨戒機搭載雷達搜索潛艦,而由攻擊機投雷獵殺;或以驅逐艦聲納搜索,再投射集束型的對潛兵器-刺蝟砲攻擊潛艦。

而後隨著美機動部隊從吉爾伯特諸島失去蹤影,日軍宣告作戰終了。結果只剩3艘損傷嚴重到僅免於沉沒的潛艦回航,前往攻擊的先遣部隊9艘潛水艦戰力實際上已全部遭到毀滅。

1943年12月

12月4日,因為按照戰報美軍已有大量空母等艦遭到擊沉,美機動部隊也已失去蹤影,古賀長官判斷擊退成功宣告結束了Z作戰。然而這時期日本的戰果誇大、浮報問題已十分嚴重,事實上美軍艦隊只是任務結束正常返航夏威夷而已。正規空母僅列克星敦號在12月5日遭到航空機魚雷命中1發受損,這是埃塞克斯級的初次損傷。

連合艦隊重新整理旗鼓,開始補充馬紹爾方面的航空隊與輸送兵員,整備艦艇與航空機以準備下次的戰役。

12月,2航戰的2隻空母:飛鷹、龍鳳從新加坡航向土魯克。其上搭載的是9月中旬重新編成的航空隊,這段時間她們都在新加坡進行訓練,直到現在被派往前線以補充航空戰力。2航戰還有1艘空母隼鷹,唯11月6日她在吳近海受到潛水艦雷擊而入渠修理中。

ろ號作戰中殘存下來的1航戰航空隊被集合成「瑞鶴航空隊」。瑞鶴航空隊接著上陸配屬至土魯克基地、留在前線,1航戰的空母則回內地再編組新的航空隊。12月翔鶴、瑞鶴便載著新編的1航戰航空隊到新加坡重新展開訓練。新加坡臨近油田油源不虞匱乏,且有過去英國建立的飛行場,又遠離前線潛水艦無法侵入,還有廣大淺瀨的林加泊地,是理想的訓練環境。

而新幾內亞方面美登陸部隊依舊持續近逼拉包爾,對此危機古賀長官決意增援前線,發動了「戊号輸送」以艦艇(包括大和)往來本土與新幾內亞方面運送陸軍部隊與物資增援,並投入了2航戰與瑞鶴航空隊。美軍則為了無力化拉包爾而派遣空母機動部隊進行徹底的航空攻擊,對此拉包爾以全部170機反擊。持續受到美軍空襲的拉包爾苦苦支撐到2個月後的1944年2月中旬被徹底消滅,這是最後的拉包爾航空戰。

12月25日,參加戊一號輸送,從橫須賀搭載陸軍部隊的大和在土魯克北西150浬於遭到美國潛水艦SS-305鰩魚號魚雷攻擊,3號砲塔右舷被1枚魚雷擊中。大和中雷後將速度增至18節迴避。爆炸的衝擊將船舷側水線裝甲後的支撐肋條插入艦體內,令固定防禦彈片的縱向牆鉚釘飛脫,使機械室及3號砲塔上部的火藥庫淹水,進水量約3000至4000噸。

敵彈命中水線鋼板下端附近可能使艦身進水,海軍方面重新認識了在裝甲射擊試驗時忽略的重大致命的缺陷。不過抵達土魯克時的大和尚不清楚浸水原因,請工作艦明石派員檢查。最初還懷疑是注排水系統異常,而後潛水才驚訝地發現了其已被炸出了五米高、十幾米寬的魚雷破孔。

進行了應急的維修後隔年1月10日大和啟航返回日本內地,為改善這個缺陷,在水密隔艙上進行加強入水極限的改裝。在修理期間也一併開始進行對空武裝的強化。

而從新加坡滿載油料回到橫須賀的薩摩(1944年2月)也迎來了轉變。

1942年太平洋戰爭序盤佔領馬來半島時,日本南方軍在新加坡、緬甸等地的英軍擄獲的武器中有一批波佛斯40mm機關砲,總計60門。其中2門送到陸軍技術本部。測試後發覺這種機關砲的性能非常優秀,馬上就決定仿造。同樣取得本砲獲品的日本海軍交給橫須賀海軍工廠測試後,也立刻嘗試仿製。日本海陸軍遂各自在沒有原廠支援的情況下投入修繕擄獲的40高角砲與複製。

一開始看起來仿製還算順利,橫須賀海軍工廠在這年(1943年)便完成了第一門試作型40高角砲原型進行各種試驗。然而這門試製砲與之後少量生產的樣品卻一直未脫離試驗階段。

為了應急,1942年12月日本海軍特地透過德國海軍向挪威康斯博兵工廠訂購了100門波佛斯高砲與10萬發砲彈。在三方的合意下,挪威康斯博廠將該部分德國海軍的訂單轉給日本。貨源雖然取得了,但日本與歐洲距離萬里中間又隔著盟軍,要如何交付成品?結果為了躲避盟軍,只能倚仗潛艦的水下交通線。

半年前(1943年6月)從吳港出發的伊8號潛艦遠渡重洋,順利於8月31日抵達法國布雷斯特港。背負著期待裝滿了大量從德國取得的裝備器材,10月5日啟程返航,最後於12月21日成功返回吳港。其中運回來的60門40mm機關砲與1萬發砲彈,立即就送到橫須賀海軍工廠。

最初本想將這60門砲配發各艦。然而數量太少、彈藥又相形更不足,自己仿造制式化也尚無成果。也為了避免補給困難,最後決定將這批波佛斯機砲全集中在此時已在港內,既有足夠遠程防空火力,也有充足空間、又最新最高速的戰艦薩摩身上。

橫須賀工廠甚至因為受到美艦搭載四連裝此砲的情報衝擊,在新砲還沒到手前就仿造出了四連裝的電動砲架,立刻投產寄望能一舉提升船艦防空火力;但由於四連裝砲座的尺寸已相當於提供遠程對空火力的大口徑高角砲砲塔,在有限空間互相排擠下,到最後並未應用在除了薩摩以外的船艦上。研發團隊幾乎是喪心病狂地將大量未制式化的40mm機關砲加裝到薩摩上面,這種舉措本身仍不脫試驗的味道。

薩摩艦舯的防空砲群(1944年8月)
薩摩艦舯的防空砲群(1944年8月)

大和的改裝野心更大。吳工廠打算將大和的副砲全部撤去,取而代之的是12.7cm連裝高角砲加裝到合計達40基(80門)。可是光兵器的準備就是不可能的,僅止於立案研究而已。最後大和將兩舷的副砲移除,並新裝上6基連裝高角砲及增設多挺機槍,希望強化其對空武裝。改裝在3月18日完成。

上一篇 戰艦薩摩 (8)<>下一篇 戰艦薩摩 (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